如何摆脱死工资

Posted by XiLock on November 4, 2018

前言

你可以不在乎钱,但绝对不能不在乎自己的赚钱能力。

人怎么赚钱,跳不脱两种性质的收入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两种性质的收入

两种性质的收入即:资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

资产性收入,即现有资产带来的收益,不需要付出额外劳动就能赚取的钱,比如房租收入、出书赚版税、股权分红、用积蓄投资理财的收益。通俗的说法,叫“睡后收入”,指睡着以后照样有收入。

劳动性收入,即利用劳动换取的报酬,一旦停止工作就没有收入,比如工资。

从收入性质的角度上来说,不想自由被工资捆绑,想摆脱对工资高度依赖的生活,就要想办法从纯劳动性收入,过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性收入,甚至完全靠资产性收入就能维持现有生活。实现财务自由,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我们的资产性收入,刚好可以覆盖日常生活的支出费用。你长期不工作,非工资收入也足够维持你所需的生活水准。

没被死工资拖垮的人,基本走的都是这个路径,都要经历这么个过程。所以牢牢记住,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路径。

但是所有能被称为资产的东西,除了靠继承以及靠婚姻关系去分享,只能靠个人努力去积累。所以如果你不是什么二代,也没本事通过婚姻完成原始积累实现阶层跃升,你就要搞清楚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三种商业模式

《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介绍了“个人商业模式”。这是一种与“企业商业模式”相类似的概念。就如同刘老师之前提到过的“个人董事团”。

这个新概念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分析框架,帮助我来回答“没被死工资拖垮的人,都是怎么跳出来的?”这个大问题。

那么什么叫个人商业模式呢?

劳动性收入的本质,其实是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来赚钱。除了那些完全不工作的人,所有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

但人们并不是以相同的方式来出售自己的时间。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每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是不同的,个人的商业模式有三种:

  • 第一种商业模式: 一份时间只能出售一次。简单来说,就是给人打工。

如果你打的是零工,就是零售自己的时间,如果你有固定工作,相当于把时间一整年一整年地打包批发卖掉。无论你是蓝领工人,还是企业高管,都是第一种商业模式。

  • 第二种商业模式: 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最典型的是作者,看看每年作家富豪榜上的那些人,就是这种商业模式最成功的受益者。

第二种商业模式属于创作者,他们花时间和精力创作一个产品,然后就躺着挣钱了。

但绝对不止作家们可以运用这种商业模式,从事很多行业和职业的人都有机会。

  • 第三种商业模式: 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当然是低买高卖。通俗的说法就叫“当老板”。

比如某自媒体主编月入6000,而运营的号接一条广告的收费是9000块。自媒体行业一个人是一支队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别的行业你不服气也没用,因为这个社会,永远是有能力的人给有资源的人打工。

李笑来说“一个人无论是否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他都会被自己正在运用的商业模式所左右,受影响的不仅是收入,还有当前的生活和未来的理想。”

商业模式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我们的命运。那么三种商业模式的破局之道,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种商业模式

如何跳出死工资恶循环?

第一种商业模式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混职场。

目标是尽可能快地成长,让自己变得值钱和抢手,获得尽可能高的职位和薪水。

个人努力大家都知道的,努力接受更好和更高程度的教育,因为硕士普遍比本科生工资高点,名校毕业生普遍比普通大学毕业生混得好;努力精进个人能力,业务拔尖的永远比混吃等死的,更容易混出来。

通过个人努力,增加职场竞争力,这些都是最普通的常识。

可是同样是第一种商业模式,甚至是同一个起点,同样努力,人与人的收入差距非常巨大,有的人三五年就成了大局已定的死鱼,有的人却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破局之道是选择+努力。

选择有几个要点。

  • 首先,一定要选快速上升期的行业和平台。永远记住,行业的瓶颈就是你的瓶颈。为了稳定和体面一脚踏进夕阳产业而不自知的话能不被死工资拖死吗?选择行业和平台需要结合自身能力结构与社会、科技趋势,需要克服短期利益的诱惑并看到长期利益,需要取舍权衡,这些都没有那么简单,需要眼光和决断力
  • 其次,优先选择轻资产行业,而不是重资产产业。重资产行业比如制造业、通信业、药业。重资产行业有个特点就是对人的依赖比较小,除非你是能操盘大项目的高级管理型人才,普通人在重资产行业,基本沦为小螺丝钉。比如某人毕业进了电信,大型国企,听起来还不错。但干了一年多就跳槽了,因为他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各个板块的业务和处理流程,分工非常精细。但可怕的是这些东西都不是通用能力,学来只在这个公司或者这个行业用。换句话说,他待的越久,他会成为越来越合格的螺丝钉,薪水也只能在格子间慢慢熬等级慢慢涨。但他待得越久,就越难突破收入和能力的瓶颈。普通人在这样的公司干下去,可见的未来就是:嫌工资低,升迁慢,可是又很难下决心丢掉之前所有的积累,换行业换赛道,重新再来。被死工资拖垮的风险,极大。轻资产行业,比如广告业、新媒体行业等等,轻资产行业高度依赖人才。你越重要,你就越贵,你就越抢手。不然咪蒙的助理为什么早就月薪五万了。
  • 最后,最好去专业公司做专业的事;去核心部门,别去辅助性部门。学新闻的,不去干媒体,偏偏跑到一家农产品公司给人写宣传新闻稿,程序员不去互联网公司,跑到一个事业单位给人做技术维护;学设计的,去了非设计公司的辅助性部门,能不被当美工吗?看似做着对口的工作,可是个人成长性大打折扣,待久了,人会废掉的。这样的人,不被死工资拖垮,谁会被死工资拖垮?最好去专业公司做专业的事,去核心部门,别去辅助性部门。别因为看重一时的待遇和工作轻松程度,错过成长关键期。

但要记住,薪水再高的人都可能成为月光族,我们的目标是让自己从纯工资收入过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性收入,所以赚到钱之后一定要学会储蓄和理财。

第二种商业模式

第二种商业模式属于创作者,他们花时间和精力创作一个产品,然后出售这个产品,相当于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得以躺着挣钱。最典型的是作家,但如果你觉得只有作家能运用这种商业模式,思路就太狭窄了。

突破收入瓶颈的关键,是突破个人时间的出售方式。从事许多行业和职业的人都有机会,让自己的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李笑来得以在32岁之前实现财务自由,靠的就是一本畅销且长销的英语工具书《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他当时的职业是什么,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老师出教辅,厨师出菜谱,医生出科普,室内设计师出装修指南,连搞收纳的,都可以把介绍收纳方法的书卖到全世界。

第二种商业模式当然不限于出版书籍,插画、字体、音乐、卡通形象,甚至表情包、手机主题,都是可以让你启动第二种商业模式的产品。再如程序员开发软件,比如有些程序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专供一些企业用户使用的小众软件,一套卖几千几万块很常见,一年卖上几套,收入也不错。

启动第二种商业模式的关键是:要有形成产品的意识和思维。

杭州有一个房地产自媒体,号主是一个很年轻的女生。你以为只能接接广告吗?不,他们卖产品。他们卖什么?卖购房指南,两个月的购房指南要520元,半年版要980元,他们花时间和精力收集信息、做行业深度分析,形成产品,然后把这个产品出售很多次。

还有这两年非常火的知识付费,一个课程录好了,可以不断重复售卖的,把第二种商业模式运用到极致,也让更多优秀的普通人启动第二种商业模式成为可能。

写作、理财、健身、化妆、育儿、英语口音矫正……就算你只是个办公室文员,把PPT、Excel研究到了极致,照样可以靠第二种商业模式活得很好。

记住一句话:才华要输出为产品才有价值,而没有输出的优秀,都是耍流氓。

第三种商业模式

第三种商业模式,是低价买别人的时间,再高价卖出去。通俗的说法是自己当老板,让别人为你打工;时髦的说法是创业。在这个商业社会,创业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遍地都是机会。可是呢,这又是个高度竞争的商业世界,能创业成功的,都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精明的家伙。

第三种商业模式是投入最大,风险最高,同时也是回报最大的。

大多数普通人对创业的想象力,就是开一家店。如何用第三种商业模式赚钱,我是回答不了的,但是我可以推荐一本把这个问题回答得特别好的书:《MBA教不了的创富课:我在30岁之前赚到1000万的经验谈》。我知道书名很容易被嫌弃,但作者是文风嚣张犀利,爱调侃的雕爷。本人连续创业十几年,是个百分百的实战派,可是他又是熟读各种理论、精研各种商业案例的人儿。这本书是大学课程小学讲法,给商业小白做创业启蒙书,再好不过了。看着是个精明的商人,可也是一个深夜看电影《大鱼》会痛哭的感性之人。

总结

三种个人商业模式,每一种做好都可以帮助你实现目标,你还可以打组合拳,《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公务员呢。

好了,现在我们的思路非常清晰了,不想被死工资拖垮,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是: 想办法从纯劳动性收入,过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性收入,最后达到完全靠资产性收入就能维持现有生活水准。 而这个目标的路径是: 研究自己的商业模式,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商业模式,不遗余力地开发、优化和改良自己的商业模式。通过熟练地操作个人商业模式,积蓄资产,实现资产性收入。


手机版“神探玺洛克”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