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这个学化工的厨子。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文/神探玺洛克
前言
本来是跟朋友聊天后写的回书,旧题《一文答三问,孙悟空西天取经到底学会了什么》。考虑到篇幅,今拆作几篇略作整理后推送,所以从这周起,没什么意外的话咱花几周时间来聊聊孙悟空。
嗯……就是这样。
(一)
上次我们讲取经路上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见《海龟青椒唐三藏:当老师,我也是第一次》)
最初的孙悟空“一生受不得人气”。对于三藏的绪叨,他当面就怼回去:
“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惩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
——《西游记》第十四回
老师批评两句就恼了,呵呵。
犯了错,改了就是了,别人说两句怕啥的。
唐僧埋怨行者道:“……就受他些气儿,让他骂几句便也罢了,怎么又推倒他的树?
——《西游记》第二十五回
这要是碰上个性子直的老师总是直接怼你怎么办?
取经之后的孙悟空就好了很多。
行者道:“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重,幸勿迟疑。”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言辞恳切,客气斯文,宛如雅士骚客一般。
孙悟空的讲话艺术我们回头会有专文分析,这里不多讲(关注微信公众号“神探玺洛克”,每周六下午六点更新)。
我们今天要将的是孙悟空的修行。
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求道十余年,移山填海、唤雨呼风,但修行之路就到此结束了吗?
相关阅读:
孙悟空要修的到底是什么?
祖师道:“……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
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西游记》第二回
然而十余年冬去春来,对孙悟空而言,“术”是成了,但“道”才刚开始。
(二)
孙悟空去哪里求道了?
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
——《西游记》第一回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这到底是哪里?
我们先看灵台,
“不可内於灵台。”
——《庄子·庚桑楚》
西晋郭象在注《庄子》的时候解释:
“灵台者,心也。”
那么方寸是哪?
“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列子·仲尼》
也是心。
那么斜月和三星呢?
你在纸上画个斜月,然后在左、右、上各点一个点看看。
斜月三星是什么?
嗯,没错,是他是他就是他。
所以菩提一门修的是什么?
是“心”。
周总理写诗讲“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引的是达摩祖师面壁的故事。
达摩面壁想什么?想想我该往这墙上画个啥?
不是啊,人家修的是心啊。
禅宗二祖慧可第一次找达摩祖师的目的是什么?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此心不安,求师父给个安心的法子。
祖师怎么回答?
祖师回答道:
“将心来,与汝安。”
心不是不安吗?那就拿来我给你帮你让它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
“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
“我与汝安心竟。”
这段故事后来被导演陈凯歌加入了电影《道士下山》,只不过已然鸡肋到全无滋味。
(三)
其实,整部《西游记》里,孙悟空都在修心。
不信你看看《西游记》的章回题目:
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
……
一百回里面光题目中“心猿”二字就出现了十七次。
常言道:心猿意马。何谓心猿?
攀缘外境,浮躁不安而犹如猿猴。
——《维摩经·香积佛品》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维摩经.香积佛品》
汉代魏伯阳《参同契》注:
“心猿不定,意马四驰。”
所以除了帮助唐僧取经,对孙悟空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修心”。
(四)
《西游记》讲的是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观音)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西游记》第十二回
玺洛克的专栏是拆“西游”,真实历史中唐僧取回来的经是什么我们今天不谈,在《西游记》里,唐僧取回了三藏经中三十五部。
但有一部经,唐僧还没到西天就取到了,甚至说是刚开始取经没多久就取到了,因为那是唐僧取经的第二年。
这部经不在三藏三十五部经之内,但其价值却不在三藏三十五部经之下。
这部经到底是什么?
这部经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
这部经在《西游记》里起着怎样的作用?
扫描文末二维码,欢迎关注微信在公众号“神探玺洛克”,每周六下午六点更新,吃着核桃来读书。
手机版“神探玺洛克”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