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的头发状况

Posted by XiLock on December 15, 2018

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这个学化工的厨子。
每周六下午六点,公众号内定时发布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文/神探玺洛克

(一)

早上发现地上些许落发,跟刚导讨论这个问题,刚导说:“长的是我的,短的是你的,数数多少根,每天落10来根属于正常。”

玺洛克抓紧数了数,还算正常……毕竟这年头博士脱发已经成了标志……

想想刚读博时有人劝玺洛克抓紧找女票,要不秃了就没人要了……

其实脱发这个事自古以来就是个事,而且不是个小事。

因为如果它是个小事的话就不会总有人把它写到诗里来说事!

那么唐朝的那些诗人的头发状况如何呢?

(二)

在说脱发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个跟脱发很相似的问题——白发。

很多诗人很喜欢就白发的问题说事,说自己年老。

比如杜甫,40来岁就号称“杜陵野老”,老吗?

后来的苏轼也动不动就“老夫聊发少年狂”,但这时他也才38岁。今天我们谈唐朝诗人所以不谈苏轼,苏轼的问题我们回头有时间可以讲讲。

他们真的是想表明自己老,想倚老卖老吗?其实不是,他们的本意并不是想说自己老,他们想表达的是:

为什么自己都这个年纪了,事业还是很多年前的水平。

杜甫不是觉得自己老,而是觉得相对自己已有的事业而言,自己有点老。是觉得年龄和事业不匹配。毕竟同龄人已经:

“赤县官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而他呢?还仍是: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

——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唐朝诗人很喜欢讨论白发,尤其是事业上不得志的人,比如岑参:

青云仍未达,白发欲成丝。

——岑参《送王七录事赴虢州》

醉眼轻白发,春梦渡黄河。

——岑参《阌乡送上官秀才归关西别业》

白发徒自负,青云难可期。

——岑参《虢中酬陕西甄判官见赠》

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谿。

——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

——岑参《叹白发》

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

——岑参《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

为报乌台客,须怜白发催。

——岑参《西亭送蒋侍御还京(得来字)》

整天拿白发说事,是不是很絮叨?那是因为他不敢跟你絮叨“皇帝为什么不用我”。

再比如孟浩然四十岁时就写: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但孟浩然这哥们比较作,他不光絮叨“白发”,还絮叨“皇帝”,在诗里面加上一句: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这就比较作了,更作的是,在王维将其推荐给皇上时,孟哥竟然把这首诗朗诵给了皇上……一旁的王维都听傻了你知道吗……有个直性子的哥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嗯,就这感觉。

同样喜欢吐槽白发的还有李贺,高适、孟郊、刘禹锡张继等,等,等……

连玺洛克的男神王维都没能忍住: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王维《叹白发》

(三)

吐槽头发最出花的还要数白居易了:

二毛催白发,百镒罄黄金。

——白居易《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

愁来试取照,坐叹生白发。

——白居易《同张明府清镜叹》

他不仅吐槽白发,他也吐槽脱发:

渐少不满把,渐短不盈尺。

况兹短少中,日夜落复白。

——白居易《因沐感发寄朗上人》

头发少的都不够一把了,不仅少,还没韭菜长……

注:唐代,一尺合今30.7cm

——《新华字典》

又少又短还不算完,它还没日没夜的在变白……

况兹短少中,日夜落复白。

——白居易《因沐感发寄朗上人》

万念俱灰,白居易都不想和这个世界玩了。一洗头掉一半头发,这谁受得了……

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

——白居易《因沐感发寄朗上人》

想不开的白居易甚至想直接落发为僧,遁入空门。

掩镜望东寺,降心谢禅客。

衰白何足言,剃落犹不惜。

——白居易《因沐感发寄朗上人》

这倒与今天那些不敢直面脱发而直接剃光头的同志们想到一块去了。

年龄再大一些白居易就更佛系了:

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

床前双草屦,檐下一纱灯。

——白居易《行香归》

一双草鞋一盏纱灯,再加上脱发

佩委腰无力,冠欹发不胜。

——白居易《行香归》

这不就是乔布斯吗……

(四)

同样深受秃顶困扰的还有韩愈。

冠敧感发秃,语误惊齿堕。

——韩愈《感春四首》

这时的韩愈政治上正郁郁不得志,没事就想溜溜弯喝喝酒。

为此径须沽酒饮,自外天地弃不疑。

——韩愈《感春四首》

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

——韩愈《感春四首》

喝醉了可以,但喝醉了还是要醒的,而且醒了还是要为自己负责的。

数杯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

——韩愈《感春四首》

当然柳宗元、孟郊和张九龄等人也在劫难逃。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柳宗元《觉衰》

有发能几多,禁愁日日生。

——孟郊《自叹》

壮图空不息,常恐发如丝。

——张九龄《初发道中寄远》

日守朱丝直,年催华发新。

淮阳只有卧,持此度芳辰。

——张九龄《戏题春意》

张九龄是宰相,所以,脱发跟你当不当官、当多大官没关系,当宰相也该脱发脱发,当皇帝…emmm…当然了,就算皇帝脱发也没人敢说,捡起来摆家里供着也保不齐。

唐朝时,男子的头发多用头巾包住,但这就带来了问题:头发少的话怎么办?

包不住啊!

头发少,藏都藏不住……心凉凉……

比如大诗人元稹,三哥给他寄来一顶新头巾,结果往头上一戴竟然发现扎不住头发……

病瘴年深浑秃尽,那能胜置角头巾。

暗梳蓬发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

——元稹《三兄以白角巾寄遗,发不胜冠,因有感叹》

不是头巾大,而是头发太少了……整的元稹都不好意思照镜子,更别说见人了。

唐朝男子不仅戴头巾,在头巾外面还会戴上冠,头发少了戴上摇摇晃晃的,一跑掉下来就尴尬了……

比如白居易的朋友刘禹锡就曾感叹道: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戴上冠都是偏的……

算了算了,不戴冠了,梳梳头让头发散着算了。

结果一梳头发现头发连梳子缝都塞不满……

好气好气,不过没事,白居易那家伙也比我强不到哪里,给他写封信慰问下他的头发。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刘禹锡《冬日晨兴寄乐天》

(五)

同样头发支不住帽子的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大诗人杜甫: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脱发脱到风一吹就把帽子吹走了。

但我们讲杜甫的脱发是忧国忧民忧脱的。

人家心里惦记的是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得本来头发就不多的他到了连根扦子都插不住的地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写诗上不输诗圣,在脱发这一问题上诗仙李白也不肯落后。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李白《寄远其三》

李白也写了很多白发,或直抒胸臆: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李白《独酌》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李白《江南春怀》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李白《古风其十七》

或借美人表达内心的惆怅:

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

——李白《代美人愁镜其一》

或表明对神仙的仰慕:

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

——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六)

但其实人家李白对自己头发这事很看得开。

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

——李白《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不过,虽然看开了头发,却看不开仕途的一团乱麻。

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

——李白《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

——李白《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透过梁王和谢安,李白露出了心中的软玉。既然人生已经这样,那就执酒对妓,尽情高歌好了。

相比之下,白居易对仕途也看开了。

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

——白居易《浩歌行》

千秋功过皆渺矣,这是“李诗仙”和“白乐天”的选择。那韩愈们呢?

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在脱发上,他们关注的是什么?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韩愈《与孟尚书书》

他们一心立志要做“正心而诚意者”,立志“生兮耕吾疆,死也埋吾陂”。

任生活怎样,心中犹有一份未竟的事业等待去完成。或者是“文起八代之衰”,亦或者是“道济天下之溺”。

这是他们的选择,为了这份选择他们无暇在别处耗费太多心神。

也正是这份选择,成就了他们,也成就了历史。

“高山无穷,太华削成。人文无穷,夫子挺生。”

致敬那些脱发的科研大牛们!感谢他们用头发换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扫描文末二维码,欢迎关注微信在公众号“神探玺洛克”,每周六下午六点更新,吃着核桃来读书。


手机版“神探玺洛克”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