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这个学化工的厨子。
每周六下午六点,公众号内定时发布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文/神探玺洛克
中间插播了几篇文,今天我们接着讲孙悟空的成长之路。
(一)
上次我们讲到孙悟空开始跟着唐僧西天取经了(详见《行者悟空的成长之路(一)》)。
都知道《西游记》是在取经,但取的到底是什么经?
(观音)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西游记》第十二回
玺洛克的专栏是拆“西游”,真实历史中唐僧取回来的经是什么我们以后再谈,在《西游记》里,唐僧取回了三藏经中三十五部。
但有一部经,唐僧还没到西天就取到了,甚至说是刚开始取经没多久就取到了,因为那是唐僧取经的第二年。
这部经不在三藏三十五部经之内,但却是这三十五部经的总纲。
那就是《心经》。
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多心经》。
(二)
《西游记》中对《心经》的评价很高:
“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西游记》第十九回
唐僧是在取经路上得到这部《心经》的,传授心经的人不是如来佛祖,也不是观音菩萨,当然更不可能是什么抖音短视频。
传授《心经》的人叫“鸟巢禅师”。也有书上印刷作“乌巢禅师”,玺洛克不是做考据的,作为一个学化工的厨子,只要不是“雀巢禅师”,并没有什么兴致深究。
那么鸟巢禅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看看书里是怎么描述他的:
那师父在马上遥观,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
八戒指道:”那不是乌巢禅师!”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
——《西游记》第十九回
左边麋鹿送花篮,右边山猴献果篮。
上面还有青鸾彩凤伴奏背景音乐。
黑红色的仙鹤和赤黄色的锦鸡给他开路。
一出场就是各种祥瑞。
我们再看看他怎么收场:
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西游记》第十九回
万朵莲花生,千层祥雾罩。
进进出出均亮瞎人眼,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所以作者给鸟巢禅师的人设很明确,就是从俯视视角出场来点化唐僧的。
那么鸟巢禅师做了什么?
授唐僧《心经》是一件事,另一件,就是替唐僧一行人点了点取经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西游记》第十九回
熟悉《西游记》剧情的可能已经能够把鸟巢禅师提到的这些磨难对号入座了。帮唐僧预测未来和传授《心经》,比较鸟巢禅师做的这两件事,哪一件对唐僧一行人的帮助更大一些?
(三)
唐僧聪明的很,鸟巢禅师教了他一遍《心经》就记住了。不仅记住了,还
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
——《西游记》第二十回
然后做了一首偈子: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
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
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
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
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
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西游记》第二十回
唐僧对这卷《心经》可以说是滚瓜烂熟,甚至可以说是没事就念得空就念,走路上的时候念,妖怪要捉他的时候念,被妖怪捉住了还在念。
那孙行者搀起唐僧道:“师父,你莫害怕。且坐住,等老孙去助助八戒,打倒那怪好走。”三藏才坐将起来,战兢兢的,口里念着《多心经》不题。
——《西游记》第二十回
那怪见他赶得至近,却又抠着胸膛,剥下皮来,苫盖在那卧虎石上,脱真身,化一阵狂风,径回路口。忽见着那师父正念《多心经》,被他一把拿住,驾长风摄将去了。
——《西游记》第二十回
行者道:“你不会求雨,好的会念经,等我助你。”
那长老才举步登坛,到上面端然坐下,定性归神,默念那《密多心经》。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
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
——《西游记》第八十回
但唐僧是不是真的彻悟了《心经》呢?
(四)
《西游记》里有四处关于《心经》的讨论,我们这里取来略作佐证。
第一回是在唐僧取经的第五年,也就是学会《心经》的第四年,路过平顶山。
师徒们正行赏间,又见一山挡路。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
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这次的议题是“心无挂碍”。我们看唐僧挂碍什么?
长老勒回马道:“我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舍利国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
行者闻说,笑呵呵道:“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
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唐僧心里想的是“几时能彀此身闲”,活还没干完,已经想着退休养老的事了。
离开长安时,唐僧曾说过:
“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西游记》第十二回
这是唐僧取经的第五年,显然,唐僧已经开始耐不住性子了。而孙悟空却踏实地多,还引用唐僧经常诵念的《心经》中的句子来开导唐僧。
我们再来读一遍孙悟空的劝慰:
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心无挂碍,然后无恐怖,进而远离颠倒梦想。
这是《心经》里面修行的几个阶段。或许我们后面有机会继续讨论,玺洛克不懂佛经,暂引孟子的话来注解一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讲怎么做学问?
放心?
不对不对,断句断错了。
不是 求“其放心” 而已矣。(设法让他放心就好了)
是 求其“放心” 而已矣。(找回他丢失的本心)
日益发展的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物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并而来的还有更多生活欲望、困扰、思惑……
生活按部就班,却又无时不在散乱状态之中。
所谓生活,皆有挂碍:挂碍学习成绩,挂碍工资绩效,挂碍老板态度,挂碍朋友交情,昨天丢了200块钱挂碍着,今天跟人闹别扭挂碍着,明天……
所谓生活,皆有恐怖:害怕考试考不好,害怕文章发不好,害怕身体故障,害怕父母担心,害怕老板责备,害怕伴侣生气……
这么多的挂碍和恐怖,能不颠倒梦想吗?
孙悟空的法子很好,
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这很像神秀的四句偈子。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偈》
如果我们平常人能做到这样,大概便是极大境界了吧。但这境界却还远远不够。
《西游记》里一共有四次关于《心经》的讨论,后面是怎么解读心经的呢?
实不相瞒,玺洛克的专栏是拆西游。
扫描文末二维码,欢迎关注微信在公众号“神探玺洛克”,每周六下午六点更新,吃着核桃来读书。
手机版“神探玺洛克”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