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每周补脑17th

Posted by XiLock on December 17, 2022

科研

四有工作法
  1. 工作有计划
  2. 行动有方案
  3. 步步有确认
  4. 事后有总结
二十大报告“三个务必”
  1.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3.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中国科学院院刊:工程科学发展战略问题与机制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工业生产的规模与品种不断扩大,但作为工业发展重要基础的工程科学研究,仍存在许多基本科学原理、科学问题、科学思维和科研范式没有取得明显进步和突破等问题,这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链的薄弱环节。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提出“技术科学”的思想,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知识部门同时并进,相互影响,相互提携”。

钱学森在《工程与工程科学》中指出:“在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这就是工程科学。”他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掌握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相对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是研究工程技术的一般规律,是工程中运用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自然科学是一门认识自然的科学,工程科学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通过工程科学带动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能够帮助自然科学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科学原理和技术创造,还能够有效地将自然科学成果转化应用。

工程科学的现代特征:

  1. 社会化大生产向系统化、协同化发展,决定了工程科学具有系统性特征。首先需要工程科学对此进行分析和研判,然后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组织工程活动,最终形成一个符合生产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工程实体。具体来讲,工程师会按工程需求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提出工程方案的可行性、实现途径和风险化解措施,为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和有效的方案。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整体最优,而不追求单个要素的最优。
  2. 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工程科学具备了管理、改进、实施复杂工程的能力,决定了工程科学具有复杂性特征。钱学森在《工程与工程科学》中指出:“一个工程科学家提供的服务能够澄清使人高度困惑的工程问题,并且能够被用来避免工程设计中出现更多的错误。”
  3. 现代工程活动范围和涉及学科领域的不断扩大,决定了工程科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言论

  1. 受持二字不要随便把它看过去了,有人天天一卷金刚经,也叫受持,那是普通的,因为念完金刚经,你就不管了。如果懂了经的扼要,等于吃饭吃菜一样,最精华的营养已经吸收到了,用不著管那些渣子。金刚经中也讲过,佛所说的法,像过河的船一样,你已经过了河,这个船就不要了;你金刚经不念都没有关系,就是要你真懂得,那才叫受持。 – 南怀瑾
  2. 这一品是说明无为福的重要,也就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盘,涅盘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从这一点说起来,大家在那里打坐做功夫可不是无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为!在那里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时候偶然来一点清净,把清净抓得比七宝还要牢,深怕清净跑掉了。有些人打坐,两个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过来问,你丢了什么东西?他说没有丢什么呀!我说那你为什么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东西掉了一样。可见多数人都在有为之中,达不到无为;真达到了无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 南怀瑾
  3. 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 南怀瑾
  4. I believe that technology ultimately progresses because of people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process knowledge they possess, and that the creation of new tools and IP are the milestones of better training. – WangDan
  5. 日本的伊势大神社是这一类型中的一个非凡例子。每隔20年,看守人就会彻底拆除神社并重新建造。木制神社经过1200年的一次又一次重建。当地人希望确保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建造神社的生产知识。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感觉,老一辈人想把建筑技术传授给年轻一代:下次我会把这些职责留给你。 – WangDan
  6. “睡觉少”其实是时间管理上的失败,是企望以苦劳代替功劳,规避质量检查的的投机取巧,也是对追求健康的人性的迷失,可以说是可怜可悲乃至可以为耻的行为。
  7. 每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成为管理者(首先是自己的管理者,然后是别人的管理者),或许是一个效率最高的方案。
  8. 我曾在甲骨文公司工作多年,这家公司完全是销售驱动的,销售人员通常会骗客户,并保证产品具有它所没有或没有得到很好支持的功能,把产品卖出去之后,再聘请昂贵的顾问使得产品能够跟演示的一致。如果说苹果是设计师文化,谷歌是工程师文化,那么我想说,甲骨文公司是销售文化。 – Hacker News
  9. 如果我只能给其他程序员一个建议,那就是编写小的代码块,你要多写小方法、小功能、小程序。我自己写C#时,当函数接近15或20行代码时,我会感到不舒服。我的限制是,一个函数最多最多就是24行代码,因为传统终端就是24行一屏。 – The 80/24 rule by Mark Seemann
  10. 你为别人打工,就必须变成别人要求的样子。但这并不是你内心想要的,如果你想顺应自己的内心和天赋,就应该创业。这话没错,但是有一个前提才能成立:你已经定型了,很难被外界塑造了。 这个时候,你走自己的路,内心满意度会高一些。我觉得这是创业的第一个条件。据我观察,大部分的中国年轻人,达不到这个条件。他们都没有定型,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在发展中。典型的表现就是,说不出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力在哪里。这种情况下,你不是一块特殊形状的拼图,而是没有自己的形状,还在塑造中。如果这样去创业,你的想法可能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今天想东,明天想西,这是大忌。反而是给别人打工,公司明确告诉你成为什么形状,你就往这个方向努力。公司把你塑造成型,适合公司的需求,融合进公司的拼图。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创业者都是离职后才创业,因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定型。希望大家在越是困难时刻,越不要盲目。 面对失业率上升,你要做的第一位的事情,就是尽快把自己锻造成型,形成稳定的心智和人格,磨练自己的技能。 – Frank
  11. Twenty years from now you will be more disappointed by the things that you didn’t do than by the ones you did do. So throw off the bowlines. Sail away from the safe harbor. Catch the trade winds in your sails. Explore. Dream. Discover. – Minecraft的结束语
  12. A day without distractions is a very long day. You don’t need more time. You need more focus.(不分心的一天是非常漫长的一天。) – Twitter User
  13. 达芬奇综合症指的是,不停地想学新东西,做了很多新项目,但是实际完成的很少。更糟糕的是,你完全没有达芬奇的才华,却得了达芬奇的这种病。 – Leonardo Syndrome
  14. 开发者可以合理维护的项目数量,可以看作是他们的”承载能力”。如果你的负荷超过了你的承载能力,你维护的一些项目就肯定会死掉(表现为年久失修)。问题是开发者对自己的承载能力,是没有感觉的。他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接受新项目,所以我们才会有这么多不再维护的老项目。 – Know your carrying capacity
  15. You were the owner of every resource in the machine and it all danced to your tune. And, best of all, you could come to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how every part of those machines worked, in just a few weeks of practice. Who today knows the intricacies of their laptops to the same extent? – Hacker News
  16. 塑料袋理论:不买塑料袋不是在乎那几毛钱,而是不买塑料袋这个动作,是在把消费中的水分挤出去,挤出去的过程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掌控感。 – 心理学博士李松蔚
  17. 如果把你拥有的所有资产一一罗列,你仅有的两样不动产就是:健康的身体和头脑里的学识。除此之外,都可以说是暂时被你拥有。金钱也好,名誉也罢,存在太多变数。唯一不欺骗你的,就是你自己的身体。
  18. 其实自律没有那么难。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知道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当你为了回应内心的声音而投入精力时,你会自然而然养成习惯,并变得自律。
  19. 杰克·威林克曾在海豹突击队服役了二十年,之后因为超强的实力,有段时间,西海岸所有海豹突击队都由他负责训练。这种特殊经历,让他自然而然形成了某种习惯。退伍之后的杰克·威林克,某次去朋友家做客,还在朋友家睡了一晚。早晨八点朋友准备喊他起床时,才发现杰克·威林克已经起床读了四个小时的书了。杰克·威林克解释说:因为之前在突击队的经历,内心习惯对周围的环境保持高度警惕。而坚持早起,会有种所有事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
  20. 在人生的前三十年里,你培养了习惯;在生命后三十年,习惯塑造了你。 – 乔布斯
  21. 人到中年才深刻发现,在外面称兄道弟,关系再亲近,都可能因为利益冲突彻底翻脸。当你无法提供价值时,很多人都会慢慢疏远你。若有一天自己变得潦倒,接纳自己的或许只有亲人。人这一辈子一定要知道,生命中哪些人才是最重要的。把时间花在这些人身上,才是最不会后悔的“投资”。
  22.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读的书种类很多,不仅有历史书、诗词,还有各种经世之学。这些书籍,不仅带给曾国藩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待万千世界。
  23. 别人告诉你的东西,书里可能有,但书里有的东西,别人未必都知道。 – 投资人张磊
  24. 随着年龄变大,身外之物都会贬值,但一个人脑子里的见解反而会越来越有价值。人到中年,少做无用功。每周定期投资身体,收获无价健康;每日坚持投资习惯,收获自律生活;一心一意投资家庭,收获可贵亲情;长期不移投资头脑,收获独到眼界。把自己的资源用到该用的地方,减少人生的“水分”,这才是聪明的人生。
  25. 我很少谈困难,不想把困难当成困难,不然真的很困难! – 台湾教育家马彼得
  26. 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不想做的事。 – 马彼得

观点

海恩法则
  1. 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2.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三联生活实验室: 月入10万,但我是“蓝领中产”

很多听起来体面的工作,就像曾经被风口吹起来的猪。当经济坏境不行了,你有多少水分也就一目了然了。
理发师剪的每一个头,健身教练举起的每一公斤哑铃,房产中介爬的每一层楼,说起来都是朴实到不起眼的劳动。他们的赛道不在时代的潮头,没受到那么多的关注。但同时,也没那么拥挤。而当他们干到纯熟、做成匠人,终究都有夯实的回报。
普通工作如何月入10万?这在社交媒体上会是一个绝对爆款的标题,是人人都想知道的答案。但对这些“蓝领中产”来说,这里面没有什么魔法。不过是自己和自己卷的每一个日夜罢了。

老喻: 命运偶然
  1. 绝不纠结于“现实如是”,而是义无反顾地致力于“现实应是”。
  2. 所谓选择,以及范畴更大一些的“决策”,是指面向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分配有限的资源。所以,选择,又或是决策,需要智慧、动机和勇气。
  3. U型理论提到了三种做决策的动力:第一个动力是思维,就是大脑;第二个动力是心,是爱的部分;第三个动力是意志,就是我们的双手和行动力。
  4. 假如你被迫陷入了一个二选一的境地,结果要么是A要么是B。作者的观念是,对立的不是A和B两种可能性结果,而是选或不选。即:选择A和选择B是一种并列的关系,选择A的反面不是选择B,而是不做选择,也就是你放弃选择的权利。
  5. 所谓理性决策者,就是计算可能性的概率与回报,计算期望值,计算风险,然后像机器一样冷静地选择最优解。在概率计算的层面,我似乎挺擅长;可在面临“变异”的可能性时,我依然会放弃那些“最优选项”。每个相信自我的“变异”属性的人,在心底都相信自己就是“天选之人”,尽管他们对此毫无觉察,又或是犹豫不定。而正因这种脆弱,那些被赋予了美德的变异才令人信服。
  6. 我厌恶躲在偶然性背后的恶魔,我担心它伤害我在意的人。哪怕我不能抵御好奇心的驱动,也会构筑好堡垒之后才独自出发。即使我承认“有些人类价值只是在采取冒险行为的情况下才对人类开放”,也无法因此而让在意我的人受到牵连。
  7. 就理性的层面而言,自我必须生存,必须追求确定性的空间,必须身在其中,尽其责任,完成其任务,计算好EV值,懂得讨好和拒绝,适当的时候有武力可供炫耀;就感性的层面而言,自我是命运的体验。偶然性不是敌人,而是剧情张力的源泉。“变异”是票房的保障,选择的关键不是对错,而是最多可能性的测试。淋漓尽致比滴水不漏更值得称道。
  8. 理性保护感性,感性驱动理性。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分裂。可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他们并不理解,正是自身内在的差异,它才与自身保持一致:一种向后延伸的和谐,正如一张弓或者一把七弦琴的和谐……”
  9. 人类个体只能追求意义和变异。意义是指如何令自己活得不像一个昆虫;变异是指造物主(假如有…若没有则可以理解为是意义的旁观者)让你来到世上,不是让你去复制另外一个样本。
  10. 可概率就是这个不确定世界的风帆,它有时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有时候用于描述多余之物,但几乎所有的时候,概率都只在描述一件事:希望。
  11. 也许希望可以用概率来描述其可能性的大小,却只有通过懂得恐惧和绝望的生命个体才能被感知到。
  12. 我的正处于确认过程中的人生观是:一方面,我要让自己成为某个概率游戏中的幸存者,努力生存到最后,遍历一整个时代;另一方面,我试图追求蚁群以外的某种变异。我知道这其中的风险和代价,也不确认这变异的价值,但我知道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对个体而言最大的成本是机会成本,也就是仅此一次的“此生为我”。
  13. 与造物主的二元方法论类似,我试图追求的变异性不得不发生于一个概率化的世界里。也许一切都将成为徒劳,犹如落入江河的秋叶。美好未必被赞美,邪恶也从没被清算,毕竟统计学要的是模糊的精确,而非个体的最终命运的公平。这种二元性并非对立。个体的变异性服务于群体的统计学,群体的概率保护令个体得以延续。于是,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与人类苦心追求的确定性,并非是天堑两侧,而是类似于园丁和玫瑰花之间的互相养育,小王子和狐狸之间的彼此驯服。
  14. 纳斯鲍姆说:“成为一个好的人就是要有一种对于世界的开放性,一种信任自己难以控制的无常事物的能力”。 他想表达的是:一个勇敢面对自己作为人类存在者的真实处境,不断追求人类所特有的价值的人。
  15. 然而,“此生来都来了,干脆游戏一场”,不是令我信服的答案,亦不能给予我们足够的勇气。我更喜欢纳斯鲍姆的如下的文字,包含了此前引用过的那一句。“成为一个好的人就是要有一种对于世界的开放性、一种信任自己难以控制的无常事物的能力,尽管那些事物会使得你在格外极端的环境中被击得粉碎,而陷入那种环境还不是你自己的过错。如下说法都表达了一些关于伦理生活的人类条件的重要看法:这种生活的根基就在于信任变幻不定的事物,就在于愿意被暴露在世界中,就在于更像一株植物(一种极为脆弱但其独特之美又与其脆弱性不可分离的东西),而不是一颗宝石。”
刘润: 每个人都要懂点销售思维
  1. 很多人会对销售有误解,觉得销售很简单,都是在夸大其词。其实销售需要很专业的知识,最核心的功课,就是要学会抓住对方的需求。
  2. 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怀才不遇,只有不知道对方需求的人。而人一旦抱怨社会,就开始迈向失败的第一步。失败的人只会抱怨,成功的人,会找方法。
  3. 有什么办法让你对面一个好看且你特别想认识的男/女生,在一个小时内和你成为朋友?分三步:第一步,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好的形象,先敬衣衫后敬人。好的态度,真诚、端正的言行举止。第二步,共情。找共同话题,有话题才能打开话匣子,聊开了才会有共鸣,有共鸣才能共情。比如,听口音,好像是吴语。就问问他,你是江苏人吗?对方可能回你,我是上海人。你再接一句,我上大学就是在上海。一来一去,你们就成为朋友了。但是,光是朋友还不行,朋友还分亲疏远近,要看你有没有走进对方心里。所以,还需要第三步,身份。身份,是靠时间和经验堆砌出来的。它是你过去努力的结果,是对未来有没有价值的证明。虽然这么说很残酷,但是对方打量一个人时,你的身份就是自己的背书。这三步,是通向一名合格销售的必修课。
  4. 销售思维分为了底层逻辑(商品思维,卖掉的产品,才是商品。销售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以把东西卖掉为前提假设。怎么做到呢?站在用户的角度上,预判用户的预期,按照用户的需求行事。),顶层架构(给予-获取思维,也就是舍得,舍得的核心,就是利他。利他,才能利己。),和支柱环节(目标倒推思维:最快找到最佳实现目标路径。惊艳突破思维:优秀一点点,甩掉一大片。大客思维:抓住核心客户。),这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整个销售理论的大厦。
  5. 客户的购买行为,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判断,而不是销售员的推荐。所以,投其所好,才能皆大欢喜。一个劲地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事情,只是白费口舌。
  6. 好的销售卖的应该是,附加价值,而非产品本身。什么是附加价值?就是消费者的期望。李施德林卖的不是漱口水,而是清新的口气(《魔鬼经济学》)。
  7. 买的往往是一种感觉,而不仅仅是实物本身。如果只是实物本身,即使卖出去了。但是实物是可以比价的,别的店便宜,别的牌子在打折,顾客会对比。而感觉是独一无二的,是无价的。所以,优秀的销售要做的功课就是,如何抓住这种感觉。这需要销售做到两点。第一,对自己的产品知识一定要充分熟悉,充分了解。这是根本。不懂产品,寸步难行。第二,懂得观察顾客,寻找顾客的真实需求。了解了真实需求后,才能把客户和产品的属性结合起来,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甚至,还要预判他人的预期,这样你和对方说话,才会在一个频道上。你说的他喜欢听,才会有交流。有交流,才会有交情。有交情,才会得到青睐,得到青睐,才会有订单。
  8. 给一只饥饿的猫猫,它会要吗?显然不会。你有十块钱的小鱼干,给它,才是它需要的。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是一样,你很优秀,但你的优秀不是老板需要的,自然得不到赏识。无论是销售一款产品,还是说服领导赏识自己,首先都要找到自己“产品”的核心卖点是什么,然后了解对方最想要、最在意的需求是什么。把二者结合起来,让对方感觉,这就是他想要的,那么,成交就是手到擒来了。这是销售思维的底座,商品思维。
  9. 销售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认为自己是天鹅。有调查证明,70%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但事实是,只有20%的人是优秀的,80%的人都是平庸的。所以,一旦根据自己的想法,就难免会高估自己的判断。觉得你看不上我的东西,是你的问题。这是要不得的。做销售时,要传递给客户的第一印象,必须是,“我就是你的朋友”。我和你见面是来交朋友的,替你解决问题的。
  10. 多听少讲,多问少说。而且一定要发自内心,而不是流于形式。站在顾客这边,把他们当做家人。想尽一切办法,找到顾客的情感动力,销售就成功一半了。
  11. 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猎人,打一只野兔回家吃掉,而是得把客户当做我们饲养的动物。猎人只是向大自然索取,而饲养员不同,先给予、先付出,喂粮食,把动物养大,繁殖后代,得到源源不断的收获。一定要多花点时间在客户身上,你花多少时间,他们就会回报你多少。
  12. 我们去问路,别人和你说,前面第一个路口左拐就到了。你顺着走,果然找到了。当时,你一定会很感激对方。但是,过了一周,你大概率就会忘掉这件事情。因为指路这件事,没有超出你的预期。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不具备稀缺性,也就没有长期的记忆点。那么,如果这次我是在国外,语言不通,还迷路了。这时候正好有一位懂中文的外国人帮我指路,不但帮我指路,还陪着我走到了目的地。这样的经历,估计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送礼也是同理。在对方需要、实用的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收到的人会觉得又惊喜,又实用,更容易被记住。这个方法,也叫做“鸡尾酒送礼法”。“1+1+1”:一份对方的实用物品清单。一份对方会接受的礼品。再提高一个档次。用这个方法送礼,往往都能送进对方心里。给对方送2-3次礼之后,会要求对方给予小的承诺。这时候,对方在和你几次交往过程中,也在逐步了解你。一般这时候,提一个小单子,对方大概率会答应你。再慢慢地,一举拿下大单子,达成长期合作关系。
  13. 找到和别人不同的差异点,把它打造成专属强项。比如,你讲话的时候特别有亲和力,别人都觉得和你说话很舒服,很愿意听你说话。就不断训练这个特点,哪怕你其实有一点点口吃,也不要紧。足够闪亮的光环,可以盖过你的一点点瑕疵。俗话说,扬长避短。你是靠你的优点活着的,而不是靠缺点。把优点发挥到极致,去惊艳你的客户。
闭环思维
  1. 闭环思维: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思考闭环:真正的思考闭环,是能够透过事情的表象,穿越复杂性,抓住本质,是一种高层次的逻辑闭环,这就要求一个人要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开放式汲取新知识,不断升级自我认知,打破思维的壁垒。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问题时让自己的思考分析更加周全深入。
  2. 过程闭环:首先,方案、流程、机制的设计要确保合理性与可行性,一旦启动,环环相扣,避免中间断裂而找不到责任人;其次,在执行过程中,作为发起人或负责人,理应全程跟进,不仅要宏观把控,也要明确每一环的进展情况,在结束后也能对整个事情做出一个客观的描述和评价。
  3. 反馈闭环:一件事情的每个阶段都要积极反馈,让领导或其他相关人员及时了解情况。(目标反馈:目标是高还是低,是否合理,有没有对应的资源支撑你去完成这个目标,这些都要考虑,并向领导做出反馈。在目标阶段就要积极沟通反馈,确定合理的目标,再进入执行阶段。阶段反馈:在执行过程中,每一个关键阶段或者节点都需要积极主动反馈,让相关人员清楚进展情况。结果反馈:结果不如意,应及时做出复盘,并给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或方案;结果符合预期,可以提炼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方法,总之要把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者,给事情画上一个句号。)
  4. 闭环思维强调的不仅仅是责任心,还有敏锐度,除了完成事情本身,心里也要装着与这件事情相关的人,洞察相关人员在每个阶段对事情的关注度和诉求,在结束时给对方一个答复,让整件事情闭环。从思考到执行再到反馈,每一环都要有自己的闭环,想事情要全面,做事情要负责到底,过程中要有阶段性反馈,希望每个人都能掌握闭环思维,成为那个靠谱的人。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 好的上下级关系,说难也不难
  1. 总体来说,整个经济发展里,企业家这个层面的人远远少于管理家层面。企业家很想创新,他们非常有开拓精神,所以他们重视一个人的专业性,他的想象力,他的创新度。但是从管理家的角度看,他就希望一切都非常有效率。比如,把一个新的技术转化为一个产品,上下要特别贯通,他不希望中间的执行层提出质疑。如果一家企业里不只有管理家,还有企业家气质,这个企业就会很有精神。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是管理家管理的企业很多,真正用企业家精神去推动企业发展的,太少了。
  2. 人类进化非常核心的三要素是:工具、技术和交流。
  3. 有一次,我跟一个老板吃饭,他的公司员工有1500人,我问他:你手下这些年轻人加不加班?他一听,眼睛都瞪大了,他说现在年轻人不加班,那不是自取灭亡吗?他的理解不是企业老板怎么去优化管理,优化技术,挖掘潜能,使大家不加班,也能够使企业力量慢慢地往前走。他觉得年轻人只能有超额劳动来为企业做贡献。所以,这种观念就有很多方面让年轻人非常不喜欢。
  4. 一个年轻人面对领导时,尽管有很多憋屈的地方,但这正好是你成长的必修一课,甚至可以说是你学会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成长的最重要一环。在企业文化里,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讲,现代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就像一个铁笼社会里的一个点,部分都是被强制性地规定。你跟你的领导有体系上的刚性,但是你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上,要有一种打破刚性的人性温度。
  5. 一个好的主管,他能使底下的人感觉到大家在做一个有价值的事情、喜欢的事情。
  6. 一个好的老板,对人要有非常好的理解,认识人的价值。你要有一定的阅历,有一定的对社会的认识,能清楚地看到下属的潜力和专业性,也能清楚地看到他的短板。这时候,你就能给这个人最大的一个关心是:提醒他的短处。但这种提醒绝不是排斥性的,而是让他真正地感受到这个老板很能够发现人,就像伯乐一样。
  7. 企业不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它是有灵魂的。从社会学调查,一个人一辈子在公司里面所过的时间,比跟自己的妻子/丈夫的时间还要长。
  8. 我们觉得一个现代人具备五个条件:第一,思维方式上不是简单化的非黑即白,而是能够深切地理解人的处境、人的生存的复杂性。第二,有情感能力,人不是工具人,要把它看成一个有情感的人。第三,行为方式不以自我为原点。比如,我到了一个地方,当地的人热情地邀请我喝酒,三杯下去我就晕倒了。他觉得这样亲切,但这是你认为的亲切,对我来说是毁灭性的。所以,不能自以为是,行为方式绝对不能以自我为原点。第四,价值观,彼此之间能够有一个创造的价值观,善性的价值观。第五,懂得游戏规则。大家互相之间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社会关系的空间距离也很清楚,心理距离也很清楚。不会给人带来麻烦,不会给人带来压力。
  9. 从哲学上说,我们今天人类还处于非人阶段。真正的人类发展要达到什么?物质干物质的事情,人干人的事情。
  10. 世界不太美好,但是我要变得越来越美好,我觉得这样就会改变你的那种负面情绪。
政事堂2019:如何成为自己“人生的CEO”

如何做一个管理者:

  1. 一旦成了管理者,就不要再做那些让你在最初获得成功的事,相反,你要深入研究如何让别人去做以及如何帮他们提升。
  2. 严格追求结果,不要过度管理。
  3. 诚实重于风格,只要带着善意并且敢于直言不讳的向团队提出那些令人不安的残酷事实,你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4. 不要怕团队有人会超越你,培养团队成员以使其能胜任工作,这应该是你作为管理者始终如一的目标。

如何做一个好产品:

  1. 人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务上,以至忽视了无形体验和感受的重要性。而你的产品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套完整的客户体验。
  2. 我们很多人在打造产品,或打造自己的时候,经常会关注自己有什么,而不考虑客户需要什么,组织需要什么。我们经常会在意自己多好多好,却经常会忽略,我们的产品,和我们自身是否真的对客户有价值,对组织有价值。
  3. 每一款产品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事,一种解释它存在必要行性以及它会如何解决客户问题的故事。一个好的产品故事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要素:既要感性,又要理性;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聚焦回答“为什么”。乔布斯在告诉你一种产品的用途之前,他总是花时间解释你为什么需要它。他让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那么简单。

人生真正重要的事: 人生真正重要的从来都不是那赚了多少钱,或者你掌了多大权。在你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清晰的认识到,这些金钱和权力对人生而言没有意义。就像你玩一个网络游戏,在你决定退服的时候,你攒下来的装备,或者刷的什么积分其实没有意义。 真正有意义的是你在游戏中的经历,以及是谁和你一同完成了任务,一同打赢了BOSS,一同经历了这一切。游戏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中国石化报:“金花”灿烂的科技人生——记我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侯祥麟

抗战之初,由于日军在沿海封锁,中国军队所需要的汽油十分短缺,情势非常紧急,侯祥麟急国家之所急,投入到搞油的研究试验工作。当时并无石油可炼,侯祥麟就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从植物油中炼制柴油,用煤干馏制取人造石油再炼制汽油和柴油等技术工艺。为了弥补燃料的不足,他还设计建造设备,提炼酒精,掺入汽油中使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了建立党的科技干部队伍,周恩来指示派遣一批技术干部到国外深造。经组织批准,侯祥麟通过了自费留学考试,在经过许多周折筹措到经费后,于1945年来到美国匹兹堡,在卡乃基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学,同时在该校的煤炭研究室做研究工作。

50年代,中国军用和民航所用航空煤油(喷气燃料)一直靠进口。当时石油部曾组织试产这种油料,但在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飞时均出现喷气发动机火焰筒严重烧蚀问题。后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航空煤油进口日渐减少,中国军民用飞机均面临即将飞不起来的危急局面。当时石油部部长曾沉重地说:“搞不出航空煤油来,我们过天安门都得低着头啊!”又对侯祥麟说:“你们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就把你们研究院的牌子倒过来挂!”在这种紧迫情势下,侯祥麟组织起6个研究室的力量,亲自带领科研人员日夜苦干。其时他夫人李秀珍也是攻关试验组的负责人,在1960年除夕夜里,夫妻俩把两个小女儿锁在家里一起到实验室里鏖战。经过研究、试验、失败,再研究、再试验、再失败……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无数次的总结、探索,分析、对比,他们终于找到镍铬火焰筒烧蚀的原因,并由他和副总工程师林风等一起研究出了一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的添加剂配方。试验很快取得成功,随后指导生产厂在1961年生产出合格的航空煤油,并于1962年正式供应中国民航和空军部队,1964年这项被定名为“33号添加剂”的发明被列为国家级成果,1965年,应用此添加剂生产的航空煤油获得国家新产品成果一等奖。

Arnold Schwarzenegger: Change the World

施瓦辛格的演讲:Change the world,让人热血沸腾。

有趣

荐书

杂谈


手机版“神探玺洛克”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