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以悲催作为一种人生潜台词和底层代码,它就像一种原始病毒,一旦我面临新的人生际遇,它就又会轮回变异。大学追女孩,稍微漂亮点的我都不敢放马过去,要不是人家女生下最后通牒,可能还一直是大学光棍一枚。工作时被安排做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和那些动不动就和国际政要讨论地球未来的同事一起吃饭,我简直无地自容,最后只能辞职跑掉。后来好不容易进一家互联网公司管品牌,才发现自己连QQ都不会用……和搞技术产品的人一讨论,他们一句“你不懂”,我立马就落荒而逃。是什么让我这样在旁人看来混得还可以的人,却在内心里充满了焦虑和自卑呢?我问自己这个问题,但始终想不出答案。直到有一天,我参加了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的私人聚会,有些人带了原配去参加,我才被吓到了。他们的老婆居然那么难看,言行也不太得体,品位还不如我家的那位……我感到五雷轰顶。原来那些在媒体里被描绘得如此有思想、有影响力、有财富的人们,也活在不能事事如意的人生里。我于是认真、持续地观察了他们,发现他们都很坦然承认和接受这一切,然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可能享受能反复带给自己快乐的工作,或是赚钱,或是演讲,或是创作。于是他们开始很有自信了。我有点明白了。其实欢喜的第一要务就是承认和接受现状,所谓“如来”二字,于我而言,就是“如”实承认我现在面临的一切都是必然和活该“来”的。然后,在接受现状的态度下放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承认自己不是高富帅,还特喜欢白富美,那也放马去追,大部分的白富美卸了妆以后也是女丝一枚;喜欢讨论国际风云就去订份《参考消息》,一年以后你也可以看出基辛格的《论中国》有点矫情……我常和朋友们说:连雷军都敢做乔布斯第二,你有什么好自卑的。 – 序言·欢喜的秘密
- 一个人寻求公平的时候,一定是遭遇了不公平,或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才会产生这样的感叹和要求。 –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公平不是相等、相同,这个“平”也是有差异的,是一种平衡状态。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因为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个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物,尤其是评判周围与他相关的一些事情,这样他满目所及可能都是不公平。这不是说真有那么多不公平现象,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一旦产生了“这对我不公平”的念头,他就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会注意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这就像说一个人的老婆怀孕了,他就会看到街上的孕妇多起来了。其实并不是这段时间里增加了很多孕妇,只是他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 一个人的“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气都是他抱怨的对象,但他从没想过怎么去改变它。一个月之后再见面,他又在抱怨类似的东西。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想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而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呢?怨别人。 一个人陷入这种状态以后,他就会既不满又等待,但等到什么时候、等什么东西他又都不知道,也没有真的想过,就像《等待戈多》的主人公一样。他的批评和抱怨并不意味着他有实质性的见解,也没有表明他有一种要改变现状的意向。 –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不抱怨并不是闭上嘴不说话,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丑恶的现象和坏人坏事,甚至去为虎作伥。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对于要做些什么,心里要有数,这叫作管理。抱怨不是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批评家和评论家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在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里,批评家往往也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影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基金经理挣得多。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前者不如后者对社会的贡献大。 –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评论和议论是不一样的。评论是中性的,正面的和反面的都可以。抱怨是种非议,这种状态是有损人心智的,不光是非议别人,关键是会暗伤到自己。非议了别人之后,还会损害自己的心智健康。 –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发烧可能是因为内在的经脉和关节不通,造成温度升高;发热恰恰是关节非常通畅,运动速度加快,导致活力增加,出现了发热的反应。曾经有个经济学家说不要把发烧当成是回暖,经济有时候是不健康的发烧,而不是回暖。就个人而言,如果长期处于愤怒和抱怨的状态,以为这样能显示你的才气、智慧和与众不同,就接近于发烧的状态了。–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1. 一个人总觉得四周的人在歧视他、无视他的存在,总在问为什么别人不如自己还比自己过得好,他就会获得某种代偿性的满足和解脱。因为最终这些都要导向不作为,抱怨也好,过分强调自尊也好,他最后的结果都是不作为。他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行是因为这个游戏规则不对,是因为有坏人当道;有些事情不愿意做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因为自己比别人更有自尊等,这些实际上是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让自己免于面对当下的艰苦劳作和努力,在一个相对没有危险的角落里自怨自艾,以获得心理上的暂时满足。–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做事情不见得立马会有什么改变,但在做的过程中却没工夫去抱怨了。就好比一个人在爬山,突然不小心下滑了,这时他必须面对当下,快速决定怎样才能攀住一块石头或是抓住一把草,从最危急的状态当中挽回局面。这个时候他不会想到谁对自己不好、老板怎么对他不公平、老婆怎么对他不好,因为在他面对生命危险时,这些东西全部被屏蔽掉了。 反过来说,若一个人的大部分心思都被抱怨、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所占据,他实际上并没有真切地面对当下。有一次我去赶火车,时间很紧张。我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有个人重重地踩了我一脚。如果是在平时,有人知道踩了我一脚却连声“对不起”也没说,那我即使不跟他吵起来,心里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会很生气,会抱怨或愤怒。但是那个时候我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因为要赶火车,我整个心思都只关注能不能赶上火车,我没有时间去管别的事情。所以,当一个人心里有很多不平之叹,或者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怀才不遇的时候,他应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不是像许三多那样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无事生非”的意思就是无事生非议! 一个人如果处于闲散、无所事事或准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所以一个单位内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议别人,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忙到人手永远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去指责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所以说,愿力、心法不是消极的避世主义,而是真真切切地改变人生。–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要学会积极地沉默、积极地等待,学会以正面的心态来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信任别人、理解别人、欣赏别人,而不是挑剔别人、抱怨别人、憎恨别人。一个老是抱怨不公平的人,最终很可能要失败。 一个人的心里存什么念头,他就会看到什么东西;他所看到的那个东西,最后会变成他的现实。比如经济学中有名的“马太效应”。 –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我们都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若一个人抱怨世界不公平,这个不公平的力量也会反过来加给他。–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 在股市上被套牢是有形的。其实,我们处在一个公司、一个家庭、一群人当中,也面临着被套牢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无形的绳索。人们有时候能强烈感受到这种痛苦,但又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给绑住了。用卢梭的话说就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
- 有时候一个企业被套牢,从而在市场上被动,与企业领导人、管理团队的心智模式被套牢有关。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指我们在行动和表达的时候暗中遵循却又没有意识到的那个套路,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就非常推崇“心智模式”的概念。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心智模式的概念。她讲到有一个人经常生病,可能是因为她小时候一生病,父母就更加关心她、给她买好吃的。所以,每次她一遇到挫折就开始生病,而且还病得不轻。反映到身体上,就是会有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表面上看这是细菌感染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她的心智模式有问题,而且很可能与她从童年开始养成的对生病的“渴望”有关。– 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
- 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因为他们跳出了以前的心智模式,实际上机翼不是鸟或桨而是帆。在飞行达到一定速度后,机翼上下就形成巨大的压力差,相当于从下面把它顶上去,或者说是从上面把它吸上去的。这样看来机翼就相当于帆,就像风吹着船在走。从桨的想象发展到了帆的想象后,这才有了飞机。 所以,一个人如果跳不出心智模式,其行为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心智模式往往套牢了我们,有人称之为内心的魔障。企业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不断变革,发现问题就改,但仍像吉姆·柯林斯说的那样,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变革越糟糕,越糟糕越变革,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对事情的判断有偏见,心智模式错了。– 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
- 有时候,问题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因此不可能用同样的思维模式去解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 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
- 个人或企业在面临困境时,首先应该问一个问题:除了考虑事情做得对不对之外,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问题?问题背后还有一种限制性、制约性的东西,这个根子要是不挖出来,再怎么变革都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就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 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很苦恼,好像活在一个自己挣脱不了的套子里面。比如有些人总想跳槽,因为觉得有人跟他作对,结果跳到另外一家公司,发现还是有人跟他作对。再比如有的人离一次婚是因为不满意,再结婚还不满意,于是就再离婚,于是出现了习惯性的跳槽、习惯性的离婚。– 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
- 弗洛伊德说的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比如一辆马车是由马、车夫和客人组成的,就相当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匹马以为马车由它决定,它在不停地走,以为离了自己车就不能动。事实上,马车走到哪里不是由马而是由车夫决定的。聪明的马知道这一点,不聪明的马还以为自己有自由意志。其实,决定马车最终到哪里的不是车夫,而是那个客人。客人说要到哪儿,车夫就驾着马车到哪儿。所以,有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在挣扎、在痛苦、有很多苦恼,就像一匹愚蠢的马,老以为自己可以主宰命运,而不知道真正决定命运的东西就隐藏在内心中。有些人就像马一样,不知道背后还有车夫和客人。这个比喻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些人特别容易生病,什么病流行他就得什么病。也许是因为这个人在童年时一生病就得到更多的关爱,没病的时候就被人忽视。弗洛伊德讲到,一个家庭里第二个小孩出生后,第一个小孩一定会生病,因为只有生病才能赢得关注。很多人被内心潜在的需求和愿望所支配,形成了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观念。比如,只有生病才可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情感和照顾等等。一旦这种潜在的愿望形成了,它就像种子一样在内心里发芽长大,形成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这种潜藏于内心、暗中支配人行为方式的力量叫作瘾。于是,虽然在理智上知道某些行为和做法是有害的,但我们还是会去做。比如,谁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还有人选择继续吸烟,这就是被内心中看不见的力量所支配,这种力量就是瘾头。 – 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
- 表面上我们被生活中的某种东西给困住了,比如很多人抱怨婚姻有问题、老板有问题、公司有问题,他们常常归罪于外在,实际上他们是被内在的心智模式所牵制。某种东西像瘾头一样牵制住了他,时刻在操纵他,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如果不仅不追溯背后那个瘾头,还不停地用归罪于外在的思维方式去解套,那就根本解不了套。跳槽,离婚,甚至出国……解套方法很多,但就是解不开,还是被套着。有些人或企业往往把各种不如意都归于直接原因或外部原因。这就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有没有发现自身的问题。有一种说法叫受害者心态,就是一种归罪于外在的心态。他们总觉得周围白痴当道、草包横行,自己怀才不遇,总是郁郁不得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个可恨之处自身往往意识不到。卡内基曾经说过,人是永远不会自认有错的。他曾经去关押重刑犯的辛辛那提监狱调查过,那些犯人最后留下了各种自白,但没有一个人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犯罪归于社会的原因、朋友的原因、同事的原因或家庭的原因。人总有一种归罪于外在的心态,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可能有一个魔障,它像一个监狱,在内心里把自己关起来了。 – 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
- 存在一个映射关系,人接收信息就会作出反应,别人明明没有敌意,但你感受到了敌意,那你随后的行为就有敌意了。而且你的敌意别人能够接收到,他本来没有敌意也会报之以敌意,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你就“梦想成真”了。 – 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
- 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有一本书叫“奇特的一生”,就是专门讲他的。柳比歇夫是生物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此外他还是翻译家,《神曲》就是由他翻译成俄文的。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他一直坚持写日记,没有中断过一天。他每天的日记实际上是记时间账,记录他每天支出了多少时间、它的产出是什么,就这样一天不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这件事情。 – 高效率的无效果
- 与古人相比,我们现代人有些无所事事。正如一位叫塞涅卡的哲学家感叹,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花在犯错误及种种恶习上,很大一部分是虚掷的,整个一生几乎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情。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仿佛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自己碌碌无为的样子。我们平时从早忙到晚,回到家里就瘫软在沙发上,好像干了很多事情。实际上,如果把一天所干的事情都记录下来,看看到底干了什么,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秘书记录他一个月里干的每一件事情。他后来一看,真正完成的事情少之又少。德鲁克是一个很懂时间管理的人,他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让秘书再记录一个月,结果发现一个月里干的事情确实是非常少。
柳比歇夫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敢于直面这个事实。由于有这面镜子照着,他能时时反省,就不会去干那些不必要的事情。就像德鲁克曾经讲到的,有些人行动不便,活动空间非常小,反而做了很多事情。大多数人行动方便,满世界跑,但一年下来干成的事情实际上非常少。 – 高效率的无效果
- 我曾经要求公司的员工写工作日志,有一次我把一位员工的工作日志给他自己看,他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他发现,他一天8个小时所干的事情,可能用半个小时就能干完。我就问他,其余7个半小时他在干什么。他说自己一直很忙,但就是忘记干了什么。我跟他说,如果忘记干了什么,显然事情并没有产生效果,而且可能并不重要,否则怎么会忘记呢。他后来恍然大悟,说原来每个人每天花在无效果事情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正因为如此,德鲁克发现了“效率”和“效果”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坐飞机只要两个半小时就能从北京到广州,这是效率。但是,很多人没有想过到了广州的效果是什么。我们现代人用工具解决的多半只是效率问题,而不是效果问题。 – 高效率的无效果
- 据说德鲁克曾经暗恋女孩多丽丝,后来他去了伦敦,跟女孩失去了联系。直到有一天,他在伦敦的地铁里邂逅了女孩,当时两人都欣喜若狂。他们都乘着扶梯,德鲁克下了上行的扶梯,赶紧去下行的扶梯,而多丽丝下了下行的扶梯,赶紧去上行的扶梯。结果他们再一次擦身而过。
由于两个人都沉浸在相逢的狂喜之中,他们又重复了一次刚才的情景。德鲁克这时意识到,必须有一个人停下来,两个人才能真正见面,所以他就停下来等多丽丝过来,他们才终于拥抱在一起。这就是效率和效果的差别。电梯有效率,但无论它运行多快,只能解决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问题,而不能保证有效果,不能保证两个人能够拥抱在一起。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的,显得很有效率似的,抄起电话就说话,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打字,但一天过去了,认真总结一下,好像又白忙了一天。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被速度之魔所裹挟的社会,所有的东西都只为让人们提高速度,但是大家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到底要到哪儿去、到底要做什么。所以,我们就会为速度而速度,为效率而效率,最后干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真正应该干的事情反而没有干。这就是很多人碌碌无为的原因。在现实工作中,有人总说自己很忙、很用心,见了客户、打了电话,但我们要看最终的效果是什么。 – 高效率的无效果
- 德鲁克说的“效果”跟他后来提出的“目标管理”实际上是一回事,有效率、没效果的事情往往都是没有目标的行为。结果就是有的人看上去很忙,像迷宫里的老鼠一样窜来窜去,但又说不清楚到底在忙什么。在公司里大家都很忙,但是按照关键业绩指标“KPI”来衡量,有的人实际上做的事情非常少。 – 高效率的无效果
- 德鲁克说,真正做到卓有成效,要做到五个方面:第一,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第二,重视对外界的贡献。重要的是作出了什么贡献,而不是做了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的是结果;第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而不去管那些短处的事情。德鲁克有一句名言,管理者就是如何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实现自己目标的人。至于说这个人是好是坏、如何把这个人教育成一个有理想的人,那是上帝的事情,不是管理者要做的事情;第四,有效的管理者总是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就是“要事优先”;第五,必须要作出有效的决策。做事情时最终是要面临各种选择的,能否作出最有效的选择最终将决定你是否卓有成效。 – 高效率的无效果
- 有的人喜欢记账,会把自己花的每一笔钱记得非常清楚,但是很少有人算时间的账。而且,时间资产还有一个假象,它好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今天过去了还有明天。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时间其实屈指可数,一辈子也就两万多天而已。 – 高效率的无效果
- 为什么同样的时间段,我们在少年时候觉得长、长大后觉得短呢?原因就在于时间的感受是通过事件来计量的,事件就像是里程碑。如果在一年中做了很多很有效果的事情,人们的时间感受就会丰富多彩;如果没有效果,就不可能有什么记忆,因为这时记忆变得单调贫乏,再多、再长也是贫乏。柳比歇夫的时间日记一年一本放在那儿,一篇篇的文章放在那儿,每一篇日记、每个日记本都能唤醒充实的记忆。 – 高效率的无效果
- 一个人要成为好领导,首先自己得有“范儿”,这是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是装不出来的。领导范儿如何形成呢?《道德经》里有一段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胜者强”,就是说胜过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这里的“强”就有领导力的意味,能够胜过自己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 – 量子学中的智慧
- “心念一闪,震动十方”,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心想事成,并不能归结为运气好。而是因为他想要什么时,他就会多加关注,一有机会他就会努力争取。当机会终于来临时,他心里其实早已经准备好了,于是他就能把握住机会。“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你心里有了方向,如果风向对的话,它就是顺风,就能搭一程。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能走上心里想的那条路。 – 量子学中的智慧
- 据心理学家统计,人在一天中所动的念头有6万多个,其中95%以上是毫无用处的。有些人一天下来什么事情都没干,就是因为开的“程序”太多了,消耗了巨大的能量。 – 量子学中的智慧
- 如果一个女孩面对两个男孩,一个男孩还没等女孩把话说完便有了很多观点,说这个对、那个不对然后加以点评;另一个男孩会听女孩把话说完,隔一秒钟后才会提问。那么哪一个男孩比较有吸引力?聪明的女孩一定会觉得后面那个“孺子可嫁”。后面那个男孩甚至可以不答话,比如就是笑一笑。《菜根谭》里说“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色,此中有无限乐趣”,意思是当你知道别人在骗你,你一点儿都不表现出来,这里头有无限的乐趣。 – 积极的沉默
-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做随意、机械的反应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领导者应该不断吸纳各种信息,把大量信息存储在脑子里,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最后才给出反应。一惊一乍绝对不是领导者的素质。从小没有接受过倾听教育,习惯了对话式教育和吵架式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可能会一惊一乍的。那种习惯听到风就是雨的人,其智力不可能有一个深度的开发和磨炼。 – 积极的沉默
- 在倾听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孩子不知道的,这个时候他不能去问,只能逼迫自己去想。现在想不通,待会儿仔细听,说不定就能听懂;今天想不通,明天再想。就这样反思反省,从自己内部找答案,而不是马上去寻找现成的答案,这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或一种文字学习,最重要的是一种性格的修炼。生活中有一类人,和他们聊天时,你的话才说到一半,他就打断你,然后滔滔不绝地提出他的想法。表面上看这个人反应很快,其实他每次说的都很肤浅。要是在谈判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人,你可以轻而易举制服他。怕就怕你一直在说,对方一直在听却没有反应,最后三下五除二把你拿下。他让你不停地说,结果他在某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等着回应你。 – 积极的沉默
- 西方有一个谚语:我们应该多听少说,因为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会听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听事实上是在积极地收集信息,同时在处理信息。如果一个人听到点儿信息马上就说,他已经不是在处理信息,而是在发布信息了。如果长期养成这种习惯,那他深度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降低。看起来那些马上作出反应、喜欢插话、急于知道答案的人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事实并不是这样,那些善于倾听、愿意观察和等待结果、愿意思考的人才是真的更加主动。在饭桌上吃饭就是这样,如果某人一直在说话,这个人是想让大家了解他,因为他光顾着说,就没有机会去了解别人。善于观察和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的东西。 – 积极的沉默
- 有的求职者就会下意识地讲别人怎么对自己不好、自己如何怀才不遇。如果这个人的怨气很大,人力资源总监对他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 – 抱怨这种病毒
- “怨”这种情绪很微妙,人们会因为别人做得不够好而埋怨,但是怨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喜欢抱怨的人通常都会有脾胃方面的毛病。很多人打着“追求完美”的旗号,埋怨某件事情做得不够好,但是又没有表达出来,然后自己就会心生怨气,最后落下了胃病。有位著名中医师发现那些有脾胃方面毛病的人,常常会流露出这类的情绪。他说,人家做得好不好、对不对,那是人家的事情,但是你会不会因此而产生埋怨的情绪,却是你的事。 – 抱怨这种病毒
- 抱怨、牢骚就像口臭,自己没有感觉到,但是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或者说,发牢骚的人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但是别人很快就能感觉到不舒服。在一个公司里,对一些人、一些事的抱怨情绪一旦形成,就会逐渐变成整个公司的文化。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也叫责任病毒。 – 抱怨这种病毒
- 抱怨的潜台词是,问题是别人的,成绩是自己的,或者这件事情做砸了、做坏了跟自己没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用这样的逻辑去说话、去办事,那它就会形成一个叠加,大家都在这个频率上,就会把这个频率放得非常大。 – 抱怨这种病毒
- 抱怨除了不服别人之外,还源于我们在内心对对方有一种期望,而这种期望对方并不知道,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所以很多时候抱怨和冲突来自于彼此没有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了希望的错位。这种错位是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同事关系发生冲突的根源。怨、恨、恼、怒、烦五种不同的情绪,怨是基础。怨之后是恨,恨了就生恼,恼了之后就会怒。不过,烦跟前面几个还所有区别。 – 抱怨这种病毒
- 《聊斋志异》描述的就是一个虚拟世界。作者用高超的小说技巧把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世界写得绘声绘色,一个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书中有一个故事体现了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一个落魄书生晚上在屋里看书,突然进来一个美女,其实她是个女鬼,爱上了这个书生。女鬼善解人意、非常贤惠,每天晚上都会出现在书生家里,跟他像夫妻一样相处,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书生也很爱她。后来,女鬼发现书生对她没那么热情了,她就问为什么,书生回答说可能是时间久了感到厌倦了。女鬼没有埋怨他,反而说:“我会幻术,你心里喜欢谁,我就能变成谁的样子。”书生很高兴,每天都和不同的美女约会。有一天书生说,其实这也没什么意思,都是假的。女鬼的回答十分深刻,她说:“如果是真的又怎么样呢?假如真是这个人来了,过两天她也会变。你得到她,她就不是她了,而且若干年以后她就不再是美女了,最终她会变成一堆白骨。”所以,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正所谓“以假观之无不假,以真观之无不真”。 – 有毒的瘾头
- “瘾”实际上是由于人在受到刺激时,大脑会分泌出某种生物化学物质。大脑神经元会逐渐对它产生适应性,之后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偏好,对它形成依赖。一旦停止这种刺激,神经元就会非常渴望,人就会很痛苦。 – 有毒的瘾头
- 企业也有一个上瘾的问题。很多企业会因为过去的成功而形成路径依赖,看以前是怎样赚钱的,就沿用老方法,最后就不会用别的方式了。但当外部环境变化时,它们无法改变自己,于是轰然倒下。所谓瘾,其实就是一个持续的路径依赖,是由于片面、过度地依赖某种路径,从而导致整体机能的荒废和能力的丧失。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它的成长就大有问题。许多在媒体工作的人跳槽到企业后都干不长,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天晚上上班、早上不上班也不打卡的生活,突然变成了朝九晚五的白领,他们简直都快疯掉了,生活模式的瘾就成了限制。所以瘾是一种快乐,但当你沉浸其中时,它也剥夺了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从生态学角度来说,瘾实际上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多样性的摧毁、对多种潜能的抑制甚至是扼杀。上瘾之后,人所有的乐趣、行为动机和激情基本上都系于那一线,就被它所操控。 – 有毒的瘾头
- 一些国家和地区,虽拥有某种独特的资源,甚至有某种独特的能力,但当它单纯依赖这种资源和能力时,实际上已经形成毒瘾了,比如“石油的诅咒”。好东西里都包含毒素。我们在思考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当我们觉得日子过得好像很不错的时候,就要仔细想一想是不是逐渐上瘾了。上瘾是很危险的,瘾是一个负资产,一旦染上瘾,每天早上醒来就欠了债。比如说吸烟,如果上瘾了,每天就等于欠了10元、20元、30元的债,因为要买烟。瘾的最大危害在于,它不断要求加大剂量,然后才会觉得满足,于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就会陷入不可挽救的状态。无论是在人生、商业领域还是在生活中发生这种事情,瘾都是值得警惕的。很多网络游戏公司在为别人制造瘾头的时候,自己也陷入其中,也开始负债,自己还没有体会到,直到发生了变故,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背上了那么多负资产。 – 有毒的瘾头
- 公司的差别不在于员工有多聪明,而在于老板有多聪明,能否发现他们的优点,把每个人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他们自然就会升起一种信心,老板就会觉得员工特别优秀。其实,如果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员工也是有很多问题的。但如果老板一味指责他们,他们就会越来越沮丧,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得到的某种气氛。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杀机的,一种是喜神的。有的企业里充满杀机,它有非常苛刻的管理制度,采用了许多看似非常严密、实际上漏洞百出的手段,目的是弥补管理的混乱和低效。一个企业如果杀机四伏,那就离危机和灾难不远了。还有一些企业,员工在那里能够感受到快乐、轻松,是一种让人很舒服的氛围,尽管它也会有严格的管理条例,但这些规范和条例并不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并没有暗藏杀机。要看一个公司有没有前途,只需要走到公司前台,再到员工区走一圈,看一下员工们脸上的肉是顺着的还是横着的。如果一个人本来面容很和善,进入公司之后就变得苦大仇深,这种公司就不会长久。尤其是在服务业发达的现代社会,那些卖完产品后靠卖服务来赚钱的公司,即使产品再好、管理再严格,只要员工都是愁眉苦脸的,最后都长不了。 – 有毒的瘾头
- 当一个人开始指责、批判别人和环境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在显露杀机了。而且,抱怨、批判都是有成瘾特征的。当一个人开始抱怨的时候,他会发现可抱怨的事情越来越多,就从一种偶然的抱怨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抱怨。习惯成自然了。杀机的生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刚开始时,一个人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别人的反应不符合他的愿望,他就开始指责别人,这就从不知道不知道变成了知道不知道。他用这种方式、手段或武器去“解决”问题,因为爱抱怨和批判的人往往将之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抱怨过了就当解决完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惰性,是把抱怨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一个人的才能应该表现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但是爱抱怨和批判的人会产生一种误会,以为一个人的才能表现在他能不能指出问题上。从不知道不知道到知道不知道,再到知道知道,然后去发展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最后就变成了不知道知道。当它成为一种习惯以后,就不容易意识到自己喜欢指责别人,这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性杀机。养喜神也是这样。内心的杀机是一种力量,其释放一般会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表达出来,把力量加在别人身上,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然就有反作用力,你打出去了,别人就会打回来。这实际上就是自作自受。另一个途径是不表达出来,在自己内心里面厮打,其杀伤力更大。杀机太重的人,自己总是充满批判、抱怨、鄙视和否定,自己越来越看不惯自己。加上外界的刺激,即使是正面的刺激,也会产生过度的反应,比如经常会把别人的表扬当成讽刺。所以有的人对别人总是不满意,实际上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 – 有毒的瘾头
- 某些知识分子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决断能力差,面对各种可能的时候,常常议而不决,决而不断。有一句古话叫“可议事者不可图事”,就是说有一类人,你跟他一起商议一个事情的时候,他能提出奇思妙想,提出一大堆或肯定性或否定性的想法,貌似考虑得很完备。但是,这种人不能跟他一起创业,最后是要误事的。二是事情定下来后执行力特别差,老是做不完。他们往往在做到一半时又发现这样不行,那样可能更好。其实不需要这样,因为大部分事情在做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变化,只要确立了大致的原则,大的方向是对的,绕一点、慢一点、拖一点、乱一点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往前走。执行力强的人关注事情怎么样,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怎么样。反过来,执行力差的人更常想到的是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自己是怎么看自己的,导致内心有无数个“我”在那儿打架,精力全花在内耗上了。 – 钝感力
手机版“神探玺洛克”请扫码